2025-01-15
滤材的选择
首先根据流体的化学名称,根据化学配合禁忌找到可用的滤材,然后评估其温度、压力、酸碱值和条件(例如,是否需要耐受蒸汽、热水或化学品杀菌等),逐一进行评估并排除不适用的滤材。用途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,例如用于药品、食品或化妆品的滤材必须符合FDA的认可材质;对于超纯水,必须选择纯净且不含有释放物的滤材,以避免影响比阻抗;对于过滤气体,则需要选择疏水性材质,并考虑是否需要进行“卫生级过滤”的设计等。
过滤精度
这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。例如,如果要去除肉眼可见的颗粒,需要选择25微米的过滤器;如果要去除液体中的浑浊物,需要选择1或5微米的过滤器;如果要过滤掉更小的细菌,则需要0.2微米的过滤器。问题在于有两种表示过滤精度的单位:绝对过滤精度和公称过滤精度。
绝对过滤精度是指能够以99%的概率过滤掉所表示精度的颗粒。对于任何一种过滤器来说,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,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,因为100%的过滤是不可达到的。市场上通常称之为“绝对过滤器”的产品,严格来说只能称为“接近于绝对过滤”的过滤器,而其他过滤器则属于公称过滤精度。
而公称过滤精度才是主要的困扰所在:“公称过滤精度并没有一个业界共同认定并遵循的标准”。也就是说,甲公司可以将公称过滤精度定为85-95%,而乙公司可能更愿意将其定为50-70%。换句话说,甲公司的25微米过滤精度可能相当于乙公司的5微米,甚至更细。对于这个问题,有经验的过滤器供应商将有助于选择过滤精度,而根本的解决办法是“试用”。
过滤系统的设计
这个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,例如应选择哪种压力来源,需要多大的压力,是否需要安装两套并联的过滤器以适应连续性系统,对于颗粒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如何组合粗滤器和精滤器,系统中是否需要安装止回阀或其他设备等。这些都需要与使用单位和过滤器供应商密切配合,共同找出合适的设计。
表面过滤与深度过滤的区别
表面过滤主要使用筛网材料,而深度过滤则使用毛毡材料,它们的区别如下:
1)筛网材料(尼龙单丝、金属单丝)将杂质直接截留在材料表面。其优点是单丝结构易于清洗,成本较低;缺点是其过滤模式是表面过滤,容易导致滤袋表面堵塞。这种类型的产品适用于要求较低精度的粗滤环境,过滤精度在25-1200μm之间。
2)毛毡材料(针刺布、热风无纺布)是常见的深层三维过滤材料,其特点是纤维结构疏松,高空隙率增加了杂质的截留能力。这种纤维材料属于复合截留模式,可以截留较大的颗粒杂质在纤维表面。